新闻中心
《浦东新脸谱》栏目访谈 | 吴乐琴:数字笔迹 智能守护
亲笔签数字科技2025年02月19日

 

 

 

 

主持人(朱丹娟):在数字化浪潮中,一项革命性技术--数字笔迹AI识别技术,正引领着身份验证与意愿确认的新纪元。上海亲笔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数字笔迹AI识别技术与司法鉴定资质的人工智能企业,自2008年起公司便开始了数字笔迹的深度研究,并且在笔迹识别领域授权专利数量达到国内第一。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上海亲笔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乐琴,请她带我们一起来了解数字笔迹AI识别技术是如何从技术开发走向落地应用的。

 

 

主持人:吴总您好,欢迎来到我们节目。首先想请您跟我们介绍一下亲笔签的数字笔迹技术。

吴乐琴:从日常生活的维度来看,签名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行为,许多重要的场景都离不开它。签名不仅是对某件事情的确认,更是责任的象征。自古以来,“签字画押”就体现了签名的重要性,它代表着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传统签名是在纸上留下痕迹来辨别,而数字笔迹技术,则是将签名行为数据化,将痕迹信息变成了数据信息,通过数据来辨别。

 

 

 

主持人:在一张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可能我写第一遍是这个样子,第二遍第三遍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难做到一模一样,怎么辨别这个签名的真伪呢?

吴乐琴:我们的AI数字笔迹技术具有独特的识别优势。签名作为个人行为习惯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生物特征。与静态生物特征(如人脸、指纹等)不同,签名具有如下特点:

  1. 动态差异性:即我们自己每次签名都具有独特性,本人也无法完全复制,这是签名认证的天然优势;

  2. 个人共通性:每个人的签名都带有个人独特的生物特征,这些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识别性。

我们的核心技术在于,对签名行为及书写习惯的全过程数字化采集和基于AI笔迹算法的精准识别,拥有三大核心竞争优势:

  1. 多维度数据捕获:不同于传统的签字图片,我们记录从落笔到抬笔的完整过程,包括笔压、笔序、笔速等动态生物特征信息,并提取其中的生物特征数据。目前单次签名经过定制化特征工程处理后,产出的特征种类可达上千项。

  2. 先进的算法模型:我们基于时空图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数字笔迹人工智能识别模型。通过对多维度笔迹特征数据的分析和深度学习,实现对签名行为的高精准度识别。公司曾携该模型参加由学术机构ICDAR主办的业内权威国际性赛事2021“SVC-onGoing”笔迹识别大赛,斩获全部六个项目第一。

  3. 海量的数据喂养:历经十余年的持续投入,我们累积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笔迹训练数据库,包含海量真实签名样本和高仿签名样本。通过正向识别和反向识别的双重训练机制,算法模型不断优化,识别精度不断提升。

     

 

 

主持人: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推行无纸化办公,是否还是需要本人签字呢?

吴乐琴:还是需要本人签字。线上化之后,签字确认依然是核心环节。草稿阶段可以不需要签字,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需要签字确认。如何在线上实现签字确认,是信息化能否全面贯通、避免线上线下分离的关键技术问题。当我们从纸质载体转向数字化之后,线上签字能否达到与纸质签字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的技术从构建之初就与司法深度融合,吸纳了很多笔迹鉴定专家的经验在其中,支持司法鉴定,与纸质签署具备同等法律效力。线上也可以做到“随到随签”,支持事后比对和司法鉴定;远程签署时,可以设置识别后签署,实现事前比对,从而达到“远程签署如同面签”的效果。

目前,在非常强调证据效力的公检法司领域,我们的技术也已经得到大量的认可和应用。

 

 

 

主持人:公检法司是代表司法公正的权威部门,能得到他们的认可,相信我们的技术一定经过了严格的认证和评估。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具体过程吗?

吴乐琴:以“签字画押”的方式解决线上签署的合法性难题,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公检法司的高度重视,甚至在和司鉴院的专家交流时,对方就表示这项技术是完全去纸的核心关键技术。在保持传统的签字确认行为不变、社会共识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创新性地将签字行为进行数字化处理,完全符合司法办案的证据确认要求,大大提升了司法效率。

我们第一个商业化落地的项目是在公安领域,随后在检察院的远程提讯系统落地,成为创新亮点,受到最高检向国家科技部推荐,参与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检察办案的电子化签名与电子捺印全链条可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并参与制定数字笔迹相关行业标准,司法部《手写电子签名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国家司法行政行业标准已于2023年10月正式发布;同时,我们也是国内人工智能和电子签名赛道中国内唯一拥有司法鉴定资质的企业,具备文书鉴定和电子数据鉴定双料资质。

 

 

 

主持人:您当初加入亲笔签,是怎样的机缘巧合?

吴乐琴:这与我早年的工作经历有关。我曾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经常会遇到大量的取证情况,非常清楚什么样的单据可以作为证据什么样的不行。而每次审计结束后,所有的工作记录要需要归档,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审计底稿,堆积起来能从地面一直摞到天花板,数量非常庞大。

后来,当我涉足信息化领域的时候,我就深刻感受到,这种大量纸质文件的物理流转,已经成为信息化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与此同时,数据化利用的不足也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累积了众多行业的大量纸质证据,但这些数据并没有被有效利用。

正是基于这些经历,所以在我接触到数字笔迹技术的时候,确信它就是未来我们数字化的核心关键技术。

 

 

 

主持人:团队创立的过程顺利吗?

吴乐琴: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总是三个字:太难了!虽然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巨大价值,但从设想到落地,中间的距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首先,技术突破是一大挑战。在国内,这项技术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我们只能从一些学术论文中寻找思路,通过实践不断摸索,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

其次,技术突破之后,还要社会的认可。我们在推广这项技术的过程中,花了很多精力去沟通和解释,让大家理解这项技术的价值。

第三,法律法规的支持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技术发展的初期,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这让我们在推动市场应用时面临很大的阻力。

不过,我们一步一步克服了这些困难。在技术方面,我们的团队攻坚克难,不仅被推荐到国家科技部,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还在国际权威的笔迹识别大赛中获得全部六个单项第一。

在落地应用方面,公检法司的早期应用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这个行业和社会化应用的最大区别是,技术的价值无需过多解释,只是看你是否能做到。

最后,在法律法规方面,尽管过程艰难,但我们也看到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技术和法律的关系往往是技术先行,法律随后进行保障。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主持人:数字笔迹技术推出后,当时国内对我们这项技术的认知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吴乐琴:在早期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客户对这项技术的理解非常有限,甚至存在偏差,需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比如我过去从事审计工作,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纸质证据材料。我和客户说,运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无纸化,我们就不需要再用卡车来送资料了。客户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他们不仅对方法路径表示怀疑,甚至对技术实现后可以达到的效果也持保留态度,所以沟通和理解的过程非常困难。

 

 

 

主持人:面对这些质疑,你们是如何坚持下来并最终让客户接受的呢?有没有想过技术推广不下去,大家换个路径?有没有想过放弃?

吴乐琴:确实,这种认知差异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我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就像“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同样的内容。我们不停和客户进行沟通,有时甚至一天飞一个来回只为一场交流。我们还建立了一个问题库,里面全部记录的是客户的质疑。

虽然这些质疑让我们感到压力,但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尽管困难重重,我们对数字笔迹技术的前景始终充满信心,从未动摇。当然,在面对具体困难时,我们也会犹豫,甚至想过放弃。毕竟,这条路实在太难了,有时也会问自己:“有必要这么辛苦吗?怎么选了这么难的一条路啊?”

但在技术推进过程中,我看到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诈骗案例时,内心就会感到紧迫。这些案例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技术对社会有着重要意义,绝不能放弃。

 

 

 

主持人:目前亲笔签在上海都有哪些合作计划?

吴乐琴:一方面我们和上海的一些科研院所在产品层面进行合作,开发司法鉴定相关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是商务方面的合作,和政务、金融、企业等单位做技术方面的交流和落地示范应用。

 

 

 

主持人: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您认为数字笔迹技术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样的?

吴乐琴:我们有一个愿景,“让笔迹成为每个人的数字化身份”。签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行为动作,承载着个人的意愿和承诺。在数字社会中,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确认身份,但签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身份,更是权利的表达和行使。无论是线上签署合同、授权文件,还是确认交易,签名都直接关联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因此我们认为,数字笔迹技术在未来会是一项底层关键技术,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和价值。

 

 

 

主持人:最后,对于未来咱们有怎样的发展蓝图?

吴乐琴:基于我们目前的技术发展路径以及广阔的应用市场前景,我们希望将企业打造成为AI笔迹识别领域的国际领军企业,这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END-

相关动态
400-6868-860
工作日(9:00-17:30)
扫码了解更多